<

精选挥泪斩马谡是谁(挥泪斩马谡故事的主人公是谁105句)

个性句子 编辑:
导读挥泪斩马谡 1、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简介 (1)、从表面上看,马谡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被斩杀,打败仗后逃跑彻底给自己判了死刑。 (2)、这只是电视剧中所演的,那么真正的历史真相是什么呢? (...

挥泪斩马谡

1、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简介

(1)、从表面上看,马谡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被斩杀,打败仗后逃跑彻底给自己判了死刑。

(2)、这只是电视剧中所演的,那么真正的历史真相是什么呢?

(3)、首先,这次对抗诸葛亮的是大将军曹真和左将军张郃,而演义所说的魏军主帅司马懿在新城除掉孟达之后,没他啥事。

(4)、如此选择看似幼稚,但并非毫无考量。关于街亭之战的相关资料中,仅仅提到,蜀国军队水源被断,突围不成以后,无奈被魏军围杀,甚至就连马谡,最终都只不过是侥幸突围。

(5)、特别是《出师表》,陈寿居然做了全部的抄录,这在《三国志》中是不多见的事情。

(6)、街亭是四川通往魏国的咽喉要道。魏军得知蜀军要出兵伐魏,派兵夺取街亭。马谡与之激战数日不胜,又怕魏军偷袭,于是将军营安扎到街亭的高坡上,付将王平力劝马谡,说马谡犯了兵家之大忌。很容易被魏军围困切断水源不战自败,并连夜修书绘图派快马送与诸葛亮,希望诸葛亮能改进马谡的错误布兵。

(7)、由于马谡有三哥马良的熏陶,又有诸葛亮的教导,想没出息都难。自从马谡跟在诸葛亮身边开始,诸葛亮对他更是另眼相看,凡是接见他,都是不分白天黑夜的畅谈,而且两人相谈甚欢。其实马谡最开始是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追随刘备的,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以马谡的才华倒也算是信任重用,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以马谡自身的本事和诸葛亮栽培,将来高居庙堂也不是不可能。

(8)、回来后,诸葛亮就把马谡斩杀,并以此向众将群臣检讨自己的错误。

(9)、马谡就是这批荆州中的人才,虽然有些纸上谈兵,但马谡在刘备时代就已经做到了太守的高官,没有能力的话能做到吗?况且诸葛亮在南中之战亲自测试过马的才能,还得到了验证,马谡再怎么犯错,也还是个人才,现在迫不得已要杀了马,等于蜀汉又少了一个人才,本来就正值用人之际,现在还要杀人才,诸葛亮感到很痛心,所以他流泪了。

(10)、诸葛亮几乎是举国之兵,而曹魏方面仅仅是一部分的兵力在对抗。就司马懿这样的统帅级别的将领,都没有参与。仅仅曹真、张郃就把诸葛亮打败啦。

(11)、   魏国紧急出兵。但因为中了诸葛亮的疑兵之计,魏国西线最高指挥官曹真率主力于斜谷口拦截蜀军。赵云兵力不足,最终被曹真击败。

(12)、马良和诸葛亮的关系独特,马谡基本上就是诸葛亮的小兄弟。再加上马谡有独特的军事见解,才气过人,所以才会被诸葛亮看中。他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诸葛先生的“一把手”。

(13)、在多方材料中中,此典故更多的是分享一些道理:

(14)、一方面,自然是因为马谡才气过人,诸葛亮认为“可堪大用”。

(15)、品读一段历史甚至是演义,有一番收获,就没白读。

(16)、马谡不死不足以平民愤、树军威,但诸葛亮又不忍心将他斩杀,他最有可能也是最有尊严的死法当是自杀。

(17)、这一招是很成功的。一个主帅率领重兵对抗一支疑兵,显然削弱了曹军的防御能力。

(18)、斜谷方向就可能出现兵力空虚,将会出现战机。诸葛亮迅速兵出斜谷,攻占郿县。

(19)、这如何能说明马谡的选择错误?因此,马谡大军的“后勤”能否得到保证,这才是重中之重。

(20)、  至此,诸葛亮终于失算。他丝毫没有想过马谡会丢失街亭,因而根本就没有进一步的抵御方案。

2、挥泪斩马谡是谁

(1)、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2)、后来事实也证明,街亭很快就被魏军老将张郃攻下,本来赵云好不容易打下了西北三郡又再次丢失,蜀汉前功尽弃。马谡知道自己犯了大错,于是请求一死,尽管众将领都为马谡求情,但诸葛亮最后还是把他杀了,还装作很舍不得的样子。但其实他这么做是另有目的,因为他要重新调整人事部署,把重要的岗位换成自己人担任。

(3)、其更莫名其妙的是,既然诸葛亮大军是从斜谷进军,街亭重要,但没有重要到能左右全局的地步。从以后历次北伐看,诸葛亮再也没有去守过街亭,为何第一次就会如此重要哪?

(4)、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诸葛亮不要重用他,说他言过其实。可能是诸葛亮跟马良的关系太好,马良又死在伐吴的战场上,所以把感情都放在马谡身上。马谡并不只是富家公子,他确实为国家安稳出谋划策过,而且效果非常不错。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南中的雍闿,马谡送行几十里。临走之前诸葛亮问马谡有什么好计策,马谡说:“南中都是蛮族,民风彪悍又地势险要,如果强攻的话得不偿失。而且不彻底征服他们明天还是会反叛,而且南中对于国家来说意义重大,丞相应该从心理上征服他们,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让他们心服口服,这样才能一劳永逸”。诸葛亮称善。

(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谡交代后事时并没有见过诸葛亮,不然他也不必写信,这也可以证明诸葛亮并没有挥泪斩杀马谡。

(6)、不管有没有军令状,打了败仗,总要承担责任,否则就没法管理部队。

(7)、秦安县委常委会召开涉粮问题专项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

(8)、马谡的失败诸葛亮作为丞相加三军统帅负有主要责任,大家都赞成魏延和吴懿为先锋,诸葛亮却一意孤行。放着最有能力的魏延和最有资历的吴懿不用,用没有任何经历的马谡,关键是马谡跟诸葛亮的关系非比寻常,所以大家对诸葛亮的意见很大,如果诸葛亮不拿出一个让人信服的处理方法,很可能就要闹情绪,对蜀汉团结大为不利。所以马谡无人如何也要背锅,何况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9)、其刘备临终遗言,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没有遵从;

(10)、《三国志·蜀书·王平传》“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

(11)、第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十几万大军那是扯淡。

(12)、丞相眼前的红人不是自己,日后便永远压自己一头,这让心高气傲的他无法忍受。

(13)、诸葛亮为了蜀国早日实现统发动了对魏国的战争。诸葛亮任命马谡为前锋,镇守在街亭,诸葛亮临走前曾经再三嘱咐马谡:街亭位置十分重要,不可有任何闪失。并且让他要离山峰与水源近的地方驻扎,但是马谡却不以为然,把诸葛亮的告诫抛之脑后,狂妄自大、骄傲轻敌,擅自做主将军队布置在街亭山上。他的部下都劝他这样布置十分不合理。一旦魏军来攻,势必会掐断我们的水源与运粮食的道路,但是马谡却仍一意孤行。

(14)、马谡以不可见之兵,确保了以逸待劳的优势,却没有让可见之兵,巩固优势。

(15)、马谡“重生”灭蜀,由此而来。只是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已经无人知晓。政治家们阴谋狡诈的较量,让更多的人选择了相信。

(16)、延熙十六年(253年)岁首大会,魏国的降将郭循也在坐。费祎欢饮沉醉,不及戒备,被郭循亲手持刃所杀。

(17)、如果此记载属实,可证明马谡死前未曾有机会再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没必要写这么一封信。

(18)、最后一个遭到处置的就是赵云了,他本来已经拿下三座城池,即使后来丢失,但错过也不在他。而且蜀军撤退时赵云还负责断后,可以说有了他的断后蜀汉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但赵云却被撤了“中护军”一职,这个职务就是禁卫军统领,赵云担任多年,之后把这么重要的一个岗位居然由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担任。看到这里赵云终于明白,诸葛亮要借着这次机会搞大清洗,把蜀国所有重要的岗位都交到自己人手上,好彻彻底底的统治蜀国,永永远远的架空刘禅。知道这个结果的赵云一阵后怕,最后还不能揭穿,导致他不久后就郁郁而终。

(19)、诸葛亮遣马谡镇守要塞街亭,马谡不听王平之言,坚持在山顶下寨,导致蜀军的惨败。诸葛亮在西城用“空城计”使得司马懿产生疑心,下令撤军。

(20)、这个看似是马谡战术的错误,本质而言,是诸葛亮战略部署的错误。

3、挥泪斩马谡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1)、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的主要原因是马谡违亮节度,不仅打乱了军事部署,而且丧失了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是必须的,马谡被斩,是必然的。

(2)、当王平守护水源,却没能抵抗住张郃试探性进攻的时候,优势也就迅速转化为败势。那么这场战争,无论马谡做了多少准备,结局都已无法更改。

(3)、在企业的廉洁管理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已经在大力推行廉洁文化,却还是存在少数员工违纪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员工自身对廉洁的认识不到位之外,管理者也承担着很大的责任。

(4)、首先是诸葛亮在南征南中的战役中,是马谡给诸葛亮提供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提出了收揽人心为主,武力征服为辅的策略,诸葛亮正是运用这个策略平定了广大的南中地区,因此,马谡在诸葛亮的心目中还是非常有能力的。

(5)、而在《三国志》中,我们却更应该同时思考宗族,地域,各种渊源各种因素。毕竟很多客观的存在虽然拿捏不好,你不能就认为他不存在。

(6)、同时,诸葛亮又派遣高翔带领一万人马,去街亭东北方向的列柳城驻扎,以防万一。

(7)、而这个过程之中,军事之外的权谋之争,占了多少成色,谁也说不清楚。后人眼中残酷无比的战争,也许是政治家眼中的筹码。

(8)、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

(9)、诸葛亮执法一向铁面无私,并不会因为与马谡关系好,就不杀他,相反,诸葛亮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更应该杀了马谡,但是杀马谡可以,诸葛亮还是忍不住动了私人感情,落泪了,这是诸葛亮真挚的感情,所以诸葛亮哭了。

(10)、也有说诸葛亮斩马谡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上在街亭失守后,马谡根本没见到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狱里了。

(11)、谡自缚跪于帐前。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

(12)、简单来说会背《出师表》并能与现实结合的人就应该知道诸葛亮转移自身责任和矛盾有多高明,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没有让街亭如此重要的地方分给吴懿和魏延等人控制,自己的安排失败了,军中会出现很大的震动。

(13)、就像很多战争尚未结束,各国首领便已经坐在谈判桌上权衡利弊。

(14)、其次,诸葛亮派遣马谡去守街亭之时,魏军尚未行动,诸葛亮咋就会知道是张郃去抵挡马谡呢?真的是会未卜先知吗?

(15)、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

(16)、根据另一种说法来看,诸葛亮虽然要将马谡杀害,但还是下令调查了整件事情的经过。

(17)、《三国志·蜀书·向朗传》的记载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18)、这里不得不说的一个人就是诸葛亮死后蜀国的丞相费祎了

(19)、事情还得从诸葛亮开展北伐战争时说起,当时他命赵云作为左翼攻取西北郡城,马谡率领大军驻守街亭帮赵云抵御右侧的魏军好让他安心夺城,诸葛亮本人坐镇中军亲自指挥。街亭这个地方虽然是个防守点,但没有城郭也没有关卡,易攻难守,要想守住这个地方非一员名将不可。但马谡这个人非常年轻而且没有独自领兵的能力,虽然他的军事理论被国人称赞,觉得他具备一代名将的潜力,但目前他刚初出茅庐,压根不具备这份能力。

(20)、那怎么办,难道真要按照《出师表》治罪吗?面子过不去了。再者说,蜀汉宗派斗争也是真实存在的,杀一个来表示一下决心!李严成功被我干掉了,我再找一个新马谡(姜维)就好了,幼常,对不起了~

4、挥泪斩马谡的真正原因

(1)、马谡战败后畏罪潜逃,蜀汉军中一直很敬佩马家的向朗因为种种原因包庇了马谡。不久后马谡被抓获并入狱。回到汉中后诸葛亮决定要杀死马谡,但还未执行马谡就病死在了监狱里面。

(2)、而处心积虑的最终目标就是费祎,那么,费祎和他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仇恨呢?

(3)、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大军驻守祁山,扬言要从斜谷进击郿县。派遣大将赵云、邓芝作为疑兵出箕谷,分散曹魏的注意力;命令马谡督率诸军作为前锋,与张郃战于街亭。

(4)、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马良出力最大,马良是个人才,关羽如此高傲的人跟马良相处的不错,可见他有过人之处。荆州失守之后马良逃回成都依旧受到重用,任命为侍中,这个职位是皇帝近臣,宰相一般的人物。只可惜马良随刘备伐吴的时候战死在“夷陵之战”中。

(5)、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怎么由来的呢?故事详情如下:

(6)、不过翻回史书查找相关内容我们会发现,挥泪斩马谡这个故事可能本身就很有问题。最重要的是,马谡可能就是诸葛亮政治权力斗阵的牺牲品。

(7)、2当时魏国和蜀国虽然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但实在是没有什么太深的仇恨

(8)、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

(9)、其实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有一些对诸葛亮及蜀汉政权不满的人在背后看诸葛亮的笑话,或者努力在这事上抓住诸葛亮的把柄,同时又有不少将士因为马谡的错误感到愤怒,诸葛亮并不是只有杀马谡一条处理方法,至少还可以戴罪立功或者贬为庶人或者打入监狱等等。

(10)、因为街亭失守对蜀汉的打击非常大,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项上人头来换取民心。斩马谡可看出诸葛亮想要表达马谡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街亭虽然失败但国家依旧能争天下!

(11)、在日常使用中,“挥”也常做动词,表示弹奏,如挥弦、挥手。

(12)、别说马谡守不住,即便诸葛亮亲临,也不可能守得住。因此,马谡在街亭之战中有错,但或许并非是战略上的失误,而是布局上的漏洞。

(13)、如果马谡能够在街亭顶住张郃,战事进入胶着状态,曹魏自然会增加兵力增援街亭。

(14)、虽然法律无情,但是诸葛亮首先是个有感情的人,为了维护法律总得做些自己不愿意做,或者让自己感到伤心的事,比如斩马谡就是,所以诸葛亮哭了。

(15)、与马谡关系很好的向朗(向宠的叔父),在马谡潜逃后,因知情不报而被革职,无所事事达二十年之久。

(16)、这简直就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啊,哪怕是诸葛亮再亲近的人,只要犯了罪就必须处罚,哪怕是诸葛亮的仇人,只要有功就会赏赐,诸葛亮赏罚是不避仇人亲人的,因为他在蜀汉汉中所采用的理念就是: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马谡犯了罪就要处罚,在第一次北伐时连诸葛亮本人都自降三级,对于马谡的处罚就是斩首。

(17)、但惜字如金的陈寿对马谡失街亭这件事,前后原因、过程及责任处罚等,还是说的比较具体。

(18)、首先,马谡是荆州襄阳人,马家兄弟五人都是人才,才能最高的是马的大哥马良,其次就是马谡,诸葛亮本人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叔父生活在襄阳隆中,因此大概率与马谡是认识的,尤其是与马良关系较好,马良在刘备时代已经做到侍中的官职,这可是刘备的近臣,说明马良很得刘备。

(19)、诸葛亮为什么北伐,应该不是为了在有生之年光复汉室的。很多学者认为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目的有两个,第一是通过北部三郡来增加国家经济来缓和国内各种各样的矛盾。第二就有夺权嫌疑。夺的是李严;平衡的是魏延。

(20)、街亭失守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他为自己与马谡义同兄弟、今为明法度而斩之,也为自己忘记先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临危叮嘱、用人不明而痛哭。马谡死后,诸葛亮自修祭文安排享祀,并加意马谡家小抚恤,按月给予禄米,还上表自贬丞相之职。

5、挥泪斩马谡怎么读

(1)、按书中原意,如果街亭不丢的话,将来马谡定是接诸葛亮班子的最佳人选。

(2)、坚决杀掉马谡也是杀一儆百,树立他的权威、军威。

(3)、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4)、熟读兵法,长期追随诸葛亮左右的马谡,很可能误以为诸葛亮很快就会率领大军跟随上来。只要能坚守个十天半月,大军到达,也就啥问题没有。

(5)、这样的管理者,在处理员工违纪问题的时候流于形式,违规违纪的员工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得不到纠正,还会让其他员工看惯了、习惯了,甚至不知不觉中学习了,长此以往,整个组织的发展都是十分危险的。

(6)、马谡失街亭,街亭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关口。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发的军法,但是犯了军法的将领不一定就一定要处斩,比如唐时二路元帅薛丁山屡次犯军法,但却并没有被斩首示众。由此可见,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倘若主将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或许他可以逃过一死。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虽然不是人心惶惶,但也有一些不安。

(7)、街亭之战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隐痛。在诸葛亮带兵打仗的戎马生涯中,这一仗是他最大的败仗。按照诸葛亮的布置,这一仗是不应该失败的。即便是失败,也不应该失败得这么惨。而造成这一切的人就是马谡。

(8)、诸葛亮判断司马懿一定会从街亭出兵,断绝诸葛亮北伐的咽喉要道。

(9)、小朋友们,诸葛亮很舍不得斩首马谡,为什么还要把他斩首示众呢?欢迎小朋友们留言告诉桃子姐姐哦!

(10)、魏军知道了马谡把大军安置在街亭山上,大喜过望,立即出兵切断了蜀军的水源与运粮道路。将马谡大军围困在此,时间久了,蜀国的士兵承受不住,哀嚎遍野。哪里还有打仗的勇气与决心,于是,魏军便出兵攻击。自此蜀军大败。

(11)、传记明确记载,马谡是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行动适当。而不是马谡不熟悉地理环境,安营扎寨不当导致的失败。

(12)、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三国志·曹叡传》)

(13)、据《三国志•马良传》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何为“物故”呢?

(14)、他知晓了街亭之战的前因后果,也明白最大责任出在王平身上。可他不甘心,同样是青年才俊,为何两人的地位却如天上地下。

(15)、我们从马谡守街亭的前后过程来看,在大家的眼中,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是一种不太公正的举动。这是因为街亭的得失直接决定着这一次北伐的成败,马谡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是他却缺乏实战经验。因此,大家都认为街亭的守将应该从魏延、吴懿这些人中间去选。

(16)、从整个过程联系起来分析,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能说对马谡一点情感都没有,更多的还是政治上的考虑。

(17)、《襄阳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18)、因为这次败仗,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为此自贬三等,还处罚了大批人员。作为败仗的主要责任人,马谡首当其冲,被诸葛亮挥泪斩杀。

(19)、可莫名其妙的是,马谡迟迟不见诸葛亮大军的踪影。这就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诸葛亮用兵之道。

(20)、诸葛亮与司马懿街亭对战,马谡立军令状守街亭,王平随行,诸葛亮要他安营后立刻回报,有事与王平商量。可到了街亭,马谡不听王平的建议执意扎兵山上,且没将安营阵图送回本部。司马懿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容水源,使马谡兵败,街亭失守。

(1)、当然,死在狱中也并不一定就如大家所言:马谡是病死在狱中的。

(2)、后人有诗曰:“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3)、在说“斩马谡”之前,必须对“挥泪”做一个展开,否则,后面的内容就不够突出。

(4)、综合以上五点,马谡的情况被陈寿在一本书中分别记载,这种“事件”是非常少见的。根据现代学者的分析,总结出了一段最有可能的情况。

(5)、少读点这种书吧,这种内在逻辑与现代文明严重对抗的书。而且,《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严重脱离史实。三分天下是鲁肃先提出来的,比诸葛亮早很多。周瑜也比小说中的开阔、大量很多;易中天老师说得好,《三国演义》为什么流行?因其凝结了传统社会中国人的梦,圣君梦(刘备,小说把刘备鞭打督邮的史实安在张飞头上,以维护刘备宽仁的面目)、清官梦(诸葛亮为代表)、武侠梦(关羽、张飞等)。这样的梦是会破碎的,也是与现代文明运行机理相悖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